(网经社讯)3月31日消息,京东工业于2025年3月30日更新招股书,继续推进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,美银、高盛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。2022年,京东工业的净亏损为13亿元;2023年扭亏为盈、净利润为480万元,2024年的净利润为7.6亿元。
一、行业龙头地位稳固,核心数据领跑市场
据网经社产业电商台(B2B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"京东工业")于2025年3月30日更新港交所招股书,距离登陆资本市场再进一步。作为中国工业供应链领域的标杆企业,京东工业已建立起显著的行业壁垒。根据灼识咨询数据,其2024年交易额达288亿元,以13.5%的复合年增长率(2022-2024年)稳居中国MRO采购服务市场首位,同时在中国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同样占据最大份额。
供应链网络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。截至2024年底,京东工业已构建覆盖77个品类、5710万SKU的庞大商品库,背后是12.17万家制造商、分销商及代理商组成的供应网络。客户覆盖方面,2024年服务超1.06万家重点企业客户,其中包括50%的中国《财富》500强企业和超40%的在华全球500强企业,凸显其在大型企业客户中的渗透率。
二、财务表现持续优化:从扭亏到盈利增长的跨越
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展现了清晰的成长轨迹:
收入端: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从2022年的1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4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20.1%。其中商品销售收入贡献主要增量,三年复合增长21.7%,而服务收入稳定在每年约12亿元,显示其"商品+服务"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。
盈利端:2022年净亏损13亿元,2023年即实现扭亏(净利润480万元),2024年净利润大幅跃升至7.6亿元,经营利润率从-9.8%提升至3.7%。值得注意的是,经调整净利润(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)连续三年增长,2024年达10.67亿元,净利率稳定在5.2%左右,反映核心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。
这一业绩转折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化,以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对运营效率的提升。京东工业通过智能采购系统、仓储物流网络和供应商协同平台,显著降低了采购链条中的摩擦成本。
三、资本布局与战略方向:募资用途锚定长期价值
京东工业此前已完成两轮重磅融资:2020年A轮2.3亿美元和2023年B轮3亿美元,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、纪源资本、中东主权基金Mubadala等顶级机构,B轮后估值达67亿美元。此次IPO募资拟重点投向四大领域:
1. 供应链能力升级:强化智能预测、自动化仓储等技术应用;
2. 跨区域扩张:渗透中西部及海外新兴工业市场;
3. 战略并购:整合上下游优质资源;
4. 营运资金补充:支持业务规模持续扩张。
市场分析认为,中国工业品采购市场规模超万亿元,但数字化渗透率仍不足10%,京东工业通过标准化服务替代传统分散采购模式,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。其与京东集团在物流基础设施、云计算等领域的协同效应,也将成为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四、挑战与前景:赛道竞争与盈利可持续性
尽管优势明显,京东工业仍需应对多重挑战:
行业特性:MRO采购涉及长尾商品、非标品类,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极高要求;
竞争加剧:阿里巴巴1688、震坤行等平台加速布局,垂直领域厂商持续涌现;
宏观环境影响:制造业景气度波动可能影响企业客户采购预算。
不过,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深化,头部平台的技术与服务价值将进一步释放。京东工业若能借助上市融资强化技术投入与生态构建,或将在万亿级赛道中占据更有利位置。此次港股IPO进程的推进,标志着其从"规模增长"向"高质量盈利"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。